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主任李昌镛和欧洲部主任汤姆森日前发表文章指出,各国政府正在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重启经济。尽管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已经沿着这条路径取得了一定成功,但风险依然存在,欧洲面临的风险可能更大。
自美联储3月下旬宣布不设额度上限的量化宽松政策应对新冠疫情冲击后,资产负债表两个月内已扩张2万多亿美元,总体规模逼近7万亿美元大关。这次力度空前的宽松货币“实验”增加了债务货币化、通胀及金融风险,实际效果备受关注。
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新冠疫情在中国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证明了中国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随着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临近,中国继续深化经济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备受期待。
5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会上指出,《意见》的发布显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并未因疫情的影响而放缓,彰显了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鲜明态度和决心。《意见》将有力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注入经济增长新动能,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
继5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未对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开展续作后,15日,央行按惯例开展每月新作MLF,并维持2.95%的利率不变,相关操作超出市场预期。
今年一季度我国宏观杠杆率显著上升,这主要是逆周期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复工复产的体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逆周期政策统筹考虑了应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把更好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突出表现为参与抗疫和受疫情影响大的行业受信贷支持力度大。央行调统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虽然一季度宏观杠杆率显著回升,但只是阶段性的
5月14日,市场有一笔2000亿元一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中国人民银行当天发布公告称,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合理充裕水平,当日不开展逆回购操作,亦无MLF操作。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确诊病例,截至5月5日累计确诊病例超370万人,死亡病例超25万人。因疫情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已将2020年全球GDP增速预测从1月份的3.3%下调6.3个百分点至-3%,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经济衰退。世界银行也将东亚-太平洋地区2020年GDP增速预测从2019年的5.8%放缓至2.1%。
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201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公告,深化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推动,LPR改革已取得重要成效。
在近年来强化金融监管之下,国内网贷存量风险明显下降,众多网贷机构相继宣布良性退出。当前网贷整治工作已取得很大成绩,但现阶段形势仍然十分复杂。尤其在今年疫情影响下,后续整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对各地各部门都是极大的考验。在对现有存量网贷持续整治的同时,金融强监管还应体现在对金融领域“无照驾驶”问题的进一步梳理和总结上
为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主动作为,积极施策,根据疫情防控进展先后安排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共计1.8万亿元,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的精准滴灌作用,支持抗疫保供、复工复产和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发展。
专家认为,4月份相关数据显示,金融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冲了疫情影响,国内经济复苏回暖态势明显。下阶段,在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结构性信贷供给基础上,实施降准、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助力我国内需市场潜力挖掘,刺激国内总需求恢复性增长。